其他
【人物与科研】浙江理工大学化学系李传莹课题组OL:通过α-亚胺铑卡宾的1,3-羟基/酯基迁移-环化合成氮杂䓬衍生物
导语
图1. 具有氮杂䓬结构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(来源:Org. Lett.)
前沿科研成果
通过α-亚胺铑卡宾的1,3-羟基/酯基迁移-环化合成氮杂䓬衍生物
基于这种迁移-环化策略,2016年,作者实现了以溴叶立德和两性离子为中间体的串联反应,高效合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4-溴-1,2-二氢异喹啉(ACIE 2016, 55, 4557.)。最近,作者还报道了通过1,3-OH/酯基迁移,分别生成两性离子9或10,进而选择性环化生成α-氨基环丁酮或环丙烷(OL 2020, 22, 5163;2022, 24, 2950;图2C)。在上述反应中,未观察到含氮杂环的生成。因此,作者设想引入乙烯基与碳正离子共轭(12或14),利用扩展的共轭体系调节两性离子的稳定性和反应性,进而调控12或14的环化反应选择性,构建氮杂环(如氮杂䓬类)化合物(图2D)。
图2. 研究背景和反应设计(来源:Org. Lett.)
图3. 1,3-羟基迁移反应的条件筛选(来源:Org. Lett.)
作者首先探究了1,3-羟基迁移反应,以三氮唑1a作为模板底物对反应条件进行筛选,最终选定反应的最优条件为(图3):氮气保护下,三氮唑1a(58.6 mg, 0.2 mmol),Rh2(adc)4(0.006 mmol, 3 mol%),加入活化的4Å分子筛,2 mL DCE作为溶剂,反应温度为70 ℃,反应2 min生成目标产物13a,产率为74%。
图4. 1,3-羟基迁移反应的底物拓展(来源:Org. Lett.)
在上述最优反应条件下,作者对反应的底物适用性进行了考察(图4)。该反应非常迅速,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10分钟内完成。对各种磺酰基(R3)筛选表明,与芳基磺酰基相比,脂肪族磺酰基表现更好(13a-i)。之后进一步研究了各种R1基团对反应的影响。带有缺电子芳基的三氮唑以34-57%的产率生成相应的氮杂䓬酮13j-m,富电子芳基取代的三氮唑以47-60%的产率生成了相应的氮杂䓬酮13n-q;R1也可以是非苯芳基(13r,13s)、烯基(13t)或炔基(13u)。当R1变为烷基时,13v的收率仅为13%,且R1为H时没有得到相应的未取代的氮杂䓬酮13w,这表明芳基可能对阳离子中间体的稳定性很重要。遗憾的是,该反应对R2很敏感, 当R2为Me时,13x的产率降低到35%,而当R2为Ph时,13y的产率仅为6%。
图5. 1,3-酯基迁移反应的条件筛选(来源:Org. Lett.)
作者随后研究了1,3-酯基迁移反应。以三氮唑1aa作为模板底物对反应条件进行筛选,最终选定反应的最优条件为(图5):氮气保护下,以Rh2(piv)4(0.006 mmol,3 mol%)为催化剂,4Å分子筛和Bu4NI(0.01 mmol,10 mol%)为添加剂,DCE(1 mL)为溶剂,反应温度为80 ℃,10 min内滴加三氮唑1aa(41.1 mg,0.1 mmol)的DCE(1 mL)溶液,可生成目标产物15a,产率为86%。
图6. 1,3-酯基迁移反应的底物拓展(来源:Org. Lett.)
图7. 产物的衍生化及机理探究(来源:Org. Lett.)
为进一步探索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潜力,作者进行了反应规模放大和产物的衍生化研究。将反应放大至3.5 mmol规模时,13a的收率为54%,15a的收率为86%。13a可以转化为酮17(eq 1)、环氧化物18(eq 2)及α,β-不饱和羰基化合物19(eq 3);15a可以氧化为20(eq 4)。13a也可以定量地转化为15的异构体共轭二烯21(eq 5)。
图8. 反应可能的机理(来源:Org. Lett.)
对于15的产生,除了图2D所示的机理外,TBAI的促进作用和16的单一立体异构体的形成也为产生15的其他途径提供了线索(图8B)。碘负离子可以通过SN2'机制促进环状氧鎓叶立德23中的C-O键断裂,生成24;随后15a可以通过分子内SN2反应直接生成(路径a)。考虑到环丙烷16的形成,24可能会发生SN2'反应以生成两种非对映异构体16和16',并且由于立体化学不同,16相对更稳定并作为副产物被分离得到。事实上,16可以在标准反应条件下以47%的产率转化为15a,但反应时间(4.5 h)比相应的三氮唑(15 min)要长得多(eq 6)。因此,在标准反应条件下,16应该不是生成15a的有效的中间体。顺式异构体16'很容易通过[3,3]-重排产生目标产物15a。 总结:作者利用N-磺酰基-1,2,3-三氮唑为底物,通过分子内O-H及酯基迁移,以中等至良好的产率高选择性地实现了氮杂䓬类化合物的合成。希望这种新颖的迁移-环化方案可以成为合成(N-杂)环状化合物的有效策略。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Org. Lett.上(DOI: 10.1021/acs.orglett.2c01646)。该工作作者为:冯紫娟(Zijuan Feng)、焦红健(Hongjian Jiao)、叶子航(Zihang Ye)、叶婕(Jie Ye)、徐泽锋(Ze-Feng Xu)、段圣国(Shengguo Duan)、李传莹(Chuan-Ying Li),其中徐泽锋和李传莹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。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浙江理工大学的经费支持。
原文(扫描或长按二维码,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):
浙江理工大学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室简介
浙江理工大学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室成立于2009年底,李传莹教授任课题组长,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催化的卡宾及其类似物的化学研究。近年来基于α-亚胺铑卡宾中间体,发展了一系列的含氮化合物,特别是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, 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(Org. Lett. 2014, 16, 3704; Org. Lett. 2014, 16, 6394; Org. Lett. 2016, 18, 6168; Angew. Chem. Int. Ed. 2016, 55, 4557; Org. Lett. 2016, 18, 4962; Chem. Commun. 2017, 53, 6417; Org. Lett. 2018, 20, 1054; Adv. Synth. Catal. 2018, 360, 2125; Org. Chem. Front. 2019, 6, 1391; Org. Chem. Front. 2020, 7, 596; Adv. Synth. Catal. 2020, 362, 1831; Adv. Synth. Catal. 2020, 362, 2888; Org. Lett. 2020, 22, 5163; Org. Chem. Front. 2021, 8, 6371; Org. Chem. Front. 2021, 8, 6962; Org. Lett. 2022, 24, 2950.)。
李传莹教授简介
徐泽锋简介
关于人物与科研
今天,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,中国迎来“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”。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。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,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,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,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。为此,CBG资讯采取1+X报道机制,携手ChemBeanGo
APP、ChemBeanGo官博、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“人物与科研”栏目,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,关注研究、倾听故事、记录风采、发掘精神。欢迎来稿,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:chembeango101。
●浙江大学史炳锋教授课题组ACS Catalysis:氢键辅助Ir(III)催化不对称碳氢键活化合成手性亚砜亚胺●河南师范大学张贵生教授和张兴杰老师团队OL:镍催化NN2 pincer配体促进的氨基酸衍生物脱氨联烯化反应研究
●中山大学胡文浩课题组Science China Chemistry:手性铑催化的不对称羟基叶立德Aldol型捕捉反应●华中师大吴安心课题组OCF:殊途同归-芳基乙酮C-C键的精准切断作为碳一合成子构筑吡唑并吡啶骨架●南开大学汪清民课题组Green Chemistry:电催化实现非活化烯烃的选择性氯化硫化和氯化亚砜化